亞洲文化與催眠治療的關聯:從傳統智慧到現代心理的橋樑

在亞洲這片多元文化與靈性傳統交匯的土地上,人們對「心靈」、「意識」與「內在修煉」自古便懷有濃厚興趣。從中國的氣功、儒道思想與中醫概念,到印度的瑜伽冥想、藏密觀想法,再到東南亞各地的靈性療癒儀式,這些文化早已潛移默化地為催眠治療鋪設了深厚的文化土壤。

與西方將催眠視為科學心理介入手法不同,亞洲文化對「潛意識」的接納更偏向經驗性與象徵性的理解。例如中醫的「神志」概念,將情緒、意念與身體健康密切相連,與現代催眠中的「身心整合」理念不謀而合。

然而,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文化背景,催眠在亞洲有時被誤解為神秘術、靈異體驗或甚至迷信之事,阻礙了它作為正規心理輔助技術的推廣。一些地區將催眠混同於命理占卜、靈媒通靈,讓大眾對其專業性存有疑慮。這顯示出推動正確認知與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。

有趣的是,亞洲的文化語境也提供了嶄新的催眠應用視角。例如在集體主義社會中,催眠可以成為探索家庭關係、社會角色與個體價值的溫和工具。在語言結構上,許多亞洲語言具備高度暗示性與象徵性,這也為催眠語言設計帶來在地化的可能。

在臨床實務上,愈來愈多亞洲的心理專業人員開始重視催眠的潛能,並嘗試將其與文化脈絡融合,建立兼具東方智慧與西方科學的療癒模式。無論是協助創傷恢復、習慣改變或內在自我探索,催眠治療都可成為文化敏感且具轉化力的工具。

未來,亞洲不只是催眠治療的使用地,更有機會成為其發展的創新推手。透過本土研究、語言調整與專業社群建構,我們可以打造出真正屬於亞洲人的催眠實踐模式,讓古老智慧與現代心理在療癒之路上並肩同行。

自我催眠

自我催眠的入門指南:學會與自己對話的藝術

在忙碌與壓力交織的當代生活中,越來越多人尋求簡單、有效的方式來放鬆身心並提升自我覺察。自我催眠(Self-Hypnosis)正是這樣一項融合放鬆技巧與心理引導的實用工具。透過自主練習,人們可以在不依賴外力的情況下,啟動內在的療癒系統,改善情緒、睡眠與自信心。

自我催眠的核心在於「導入一種深層放鬆、專注且具暗示接受性」的內在狀態。這與冥想類似,但目標更具針對性,例如舒緩焦慮、解除習慣、強化動機等。透過語言暗示、想像引導與呼吸技巧,自我催眠協助大腦從「自動反應模式」轉向「創造性調整模式」,讓內在信念與行為產生正向變化。

入門者可遵循以下步驟練習:

  1. 設定目標:清楚明確的目標是自我催眠成功的關鍵,例如「今晚放鬆入睡」、「準備明天的簡報更有自信」。
  2. 選擇安靜環境:避免干擾,確保自己坐姿或躺姿舒適。
  3. 放鬆身體:從腳趾到頭頂,一步步掃描並放鬆每個部位。
  4. 專注呼吸:以平穩深呼吸為節奏,讓心神漸漸集中。
  5. 引導語言或想像:心中重複正向語句(如「我越來越放鬆」「我值得被愛」),或想像自己處在一個安全祥和的場景中。
  6. 完成與回復:練習5~15分鐘後,溫和地數數、伸展,讓意識回到日常狀態。

自我催眠非魔術,也非快速解方,但透過持續練習,它能成為自我照顧的強大工具。不過,若遇到過去創傷或潛在心理困擾,建議在專業催眠治療師的指導下進行更深層的探索。

每個人都有進入催眠狀態的能力,這是一種天生的心理節奏,只待我們學會如何安全地啟動它。從今天起,給自己5分鐘,靜心呼吸,開始一場與內在對話的旅程。

臨床催眠

什麼是臨床催眠?破解迷思、回歸專業

什麼是臨床催眠?破解迷思、回歸專業

當許多人聽到「催眠」一詞,腦海中浮現的可能是揮舞鐘擺、喃喃低語,或是在舞台上任人擺布的畫面。然而,這些描繪與實際的臨床催眠有天壤之別。臨床催眠是一種根植於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的治療技術,目的是協助個體深層探索內在資源,解開創傷、焦慮、成癮等心理困擾的枷鎖。

催眠並非讓人「失去控制」,而是將注意力集中,引導個體進入一種放鬆而專注的意識狀態,稱為「催眠狀態」。在這個狀態中,人對外在刺激較少反應,卻能對內在經驗擁有更高的覺察與接納能力。這正是治療進行的窗口。

臨床催眠治療常與認知行為治療、正念練習、創傷修復等方法結合,運用在憂鬱症、創傷後壓力症候群(PTSD)、失眠、疼痛管理、習慣改變與自我提升等面向。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,受過專業訓練的催眠治療師能透過嚴謹而符合倫理的方式,帶領個案進入深層對話與轉化之旅。

然而,社會對催眠的誤解仍深。亞洲文化中,部分地區對潛意識、靈性或命理的看法混淆了催眠的專業性。因此,提升大眾認知、建立正確觀念,是我們協會重要的使命之一。

催眠不是奇蹟,不是魔術,而是一項需經過專業訓練與臨床實踐的心理工具。當你選擇接受催眠治療,請務必尋求具有執照與倫理信譽的治療師,並深入了解催眠的真實面貌。這樣的選擇,才能讓你真正走向內在的療癒。

香港首屆國際臨床催眠治療會議 暨 普及應用工作坊

部份精彩內容:

  • 催眠的神奇
  • 情緒爆破的催眠舒緩
  • 痛症舒緩的催眠
  • 解夢的潛意識解碼
  • 催眠應用於改善人際關係
  • 中醫臨床及催眠治療應用

除了香港一眾臨床催眠治療師的精彩分享外,
我們更邀請到一眾執業醫生到來講解催眠在不同層面的治療應用!

地點香港理工大學蔣震劇院
日期2018年5月27日  (星期日)
間:13:00 – 17:00
門票:HK$250
(請提早15分鐘到達會場進行登記)
<<4月6日優先預售!!>

<<都市日報>>安撫情緒 催眠可實用助家長教女?

2018/05/16 (週三) 12:18上午

催眠一向給予人神秘感覺,倘輔以情緒輔導,其實也能幫助家長或小孩解決問題。有家長透過催眠技巧,成功安撫小孩情緒、減少摩擦,冷靜後或能更容易思考。有專家認為坊間有不少誤解,其實催眠能達到放鬆效果和放下身體防禦。

母親韋家寶(Kathy)的11歲女兒患有專注力不足及讀寫障礙,當女兒發脾氣時,Kathy也會跟着一起發脾氣。後來Kathy發現催眠有助放鬆自己、改善精神狀態,4年前遂嘗試學習催眠,清楚了解原理後,再應用於女兒身上。

透過提問回溯記憶

Kathy憶述女兒有一次不記得功課放在哪裏,她指以往可能會責罵,但學懂催眠的技巧後,會先安撫女兒情緒,再透過提問令女兒回溯記憶,與她尋找遺失的功課,「一齊發掘吓佢有幾多記憶」,Kathy又稱:「有情緒嗰陣,唔會容易諗到答案。」

小學社工王恩如透露,曾有學生因成績等壓力導致尿牀,但家長多番詢問也找不到成因。她獲准同意後以催眠方法,希望學生說出箇中原因。

破解學生尿牀背後原因

王恩如最終發現,原來學生自小曾被父母趕出門口而心生恐懼,當發現自己不被接納,就令自己也不接納自己。

亞洲催眠治療及輔導協會創會理事林雲峰指坊間有不少誤會,其實催眠屬一種專注狀態,主要應用在情緒輔導、放鬆緊張焦慮、紓緩痛症等,亦可透過「解離狀態」,使受催眠者放下身體防禦,「咁更易接收別人正面信息」。

林雲峰解釋,當人進入催眠狀態會對周遭感覺很敏感,被催眠者進入潛意識後能重新認識視覺、味覺等5種感覺,其間可調整依賴感覺程度,曾有人藉此找到背後因素,從而增加求職動力。

催眠狀態對周遭敏感

林雲峰強調,患重症精神病如幻聽及幻覺,若接受催眠或會加劇症狀;孕婦亦不適宜。

協會榮譽顧問鄭穎賢指,家校能以此先移開小童專注點,避開當下問題如學生怕考試、不願上課等,冷靜後再給予指示。

本港目前並無權威性催眠師發牌機構,業者在港修畢相關課程後,一般會向國際發牌機構註冊,並受機構專業守則約束。

為使大眾認識催眠日常應用,協會在本月27日將舉行國際臨牀催眠治療會議暨普及應用工作坊。林雲峰稱市民學懂催眠後,或可避免不必要情緒問題。

以催眠助警員戒煙

1979年曾遠赴美國執法催眠學院及美國聯邦調查局訓練學院進修、曾協助偵查刑事案件「屯門色魔」及「寶馬山雙屍案」的楊志滔,為當年警隊心理組3名成員之一。當年楊志滔透過催眠目擊者,冀找出疑犯資料和還原事件。

楊志滔舉例指,退休前曾以催眠協助警員戒煙。當時自願、有動機戒煙的警員需上一個治療課程,他們會先透過催眠狀態進入放鬆狀態,然後進入他們潛意識的味覺,令他們開始討厭香煙味道,從而放棄吸煙。他退休前亦以催眠參與過多宗案件,但他直言:「我要尊重我嘅操守,仍有其他案件但唔會再講。」